教育教學
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, 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
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, 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
之前,認識了一德國朋友,非常典型的德國人,做事嚴謹認真,而且自己有自己一套生活方式,絕不容他人破壞。 一方面十分敬佩他的認真,另一方面,又十分好奇, 德國人到底受 怎樣的家庭教育?
記得很小的時候,父親從德國出差回來,帶回來一個八音盒。 這個小玩意兒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,我驚呆了——比我的小手指甲蓋兒還小的齒輪,緊緊地咬合在一起,每個邊緣都無比光滑整齊,就像一個微縮的精密儀器。 扭動發條,流水般的音樂淙淙地流了出來(后來我才知道,那是莫扎特的《小步舞曲》),天籟一般
從那一刻開始,德國,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國家的名字,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里
十多年后,我考入了北大德語系,再后來,我真的踏上了這片孕育了無數奇跡的土地——璀璨群星般的哲學家與科學家,質量一流的產品和設計,引領整個歐洲的強大經濟實力……
但在德留學三年,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: 為什么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德國而起,而事后德國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,為什么全球各國似乎對德國人過于“寬容”? 而留學的后期,我和一個德國家庭生活在一起,而通過與他們的接觸,我也終于找到讓我醍醐灌頂的答案
當時我還沒有結婚,對怎么帶孩子也沒有概念。 剛開始,在我眼里德國人帶孩子特別隨意,孩子愛爬哪爬哪,愛吃土吃土,完全不管
但這些全都是表面的,后來我對德國的家庭教育改變了看法
德國人極為重視家庭教育,也是 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 比起傳授知識,德國人更注重傳授技能,注重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
這種教育在德國家庭教育中體現在很多方面。 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國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的原因: 好的教育培養好的習慣,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
一、、閱讀塑造了強大的民族
全世界圖書中有12%的語種是德語,而德國的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.2% 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,在柏林,每平均1.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,而這么密集的書店里卻永遠不缺讀者
去過德國的,你會發現,在機場候機、、在地鐵上,玩手機的德國人很少,不管大人還是孩子,手里經常拿著本書看,還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頭。 就算是五六歲的孩子,通常手里也會拿著繪本,安安靜靜地閱讀
德國人很少看電子書,電子書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。 他們的書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書籍,給孩子看的書更是品種豐富
在德國的公共場所,你看不到喧鬧、、喊叫的孩子,安靜讀書的是大多數。 在德國,從家庭到學校甚至到整個社會,都很鼓勵孩子閱讀,那里的公共場所,包括大型活動場所,都會辟出一個安靜的角落提供書給孩子讀
德國不主張“學前教育”,不準教孩子學數學、、認字母,但卻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們閱讀 我的房東先生說,他從幾個孩子剛出生就開始給他們讀書。 他還經常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,用他的話說: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,愛書的孩子永遠不會寂寞
二、、健全的人格是鍛造邏輯
德國人的很多好習慣是家庭教育的結果,比如 嚴謹、守規則、守信用、有公德 在德國,有一大套和兒童教育有關的繪本,書店里到處全都是,德國孩子幾乎都看過
它用一個個暖暖的故事,來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、、培養好的習慣和好的品德,也來教孩子什么是對,什么是錯
●承諾:A Promise Is a Promise
德國有句諺語——Ein Mann, ein Wort(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) “承諾”被德國人看的很重,人不能輕易許諾,許諾后就要遵守約定,答應過的事,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。 在德國生活,恐怕遇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Termin(預約)了,看醫生要Termin,約老師見面要Termin,去管理部門辦事也要Termin,而Termin定下的日期,雙方都會嚴格遵守,即使有更改,也會提前告知
這種重視承諾的品質,就是德國文化中的 “ 契約精神 ” 對父母、對同伴,對同事、朋友,哪怕是陌生人,全都是如此,這成就了全球對德國品牌的信任
▲A Promise Is a Promise(《這是一個承諾》)
●合作:One for all-All for one
這套繪本中的一本,書名就叫作《One for all-All for one》。 講的是一只腿腳不太好的小老鼠,想去闖蕩外面的世界,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礙,但也收獲了不少的朋友,每個朋友都不完美卻都各有所長,他們齊心協力完成了很多無法獨自完成的事情
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國教育繪本, 它講的是一個簡單卻沒法人人做到的道理——“Wer alleine arbeitet , addiert. Wer zusammen arbeitet, multipliziert.”(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,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) ,教給孩子認識合作的力量
在德國留學期間我發現,德國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真的非常強大,這也是許多中國學生來德之后,感到不大習慣的原因之一——中國留學生更習慣自己躲進小樓成一統,德國學生則不是這樣,他們非常習慣并善于團隊合作
研讀一本小說的時候,老師會布置讀書報告,而這個報告,常常是要求幾個學生一起完成的。 比如一個人負責查找作家生平,另一個人則負責梳理小說的脈絡,這樣幾個人一起,互相幫助磨合,做出一份體例完整的報告
我想,這種團隊精神,應該也是德國足球與德國制造“戰無不勝”的原因吧,綠茵場上的德國隊,分工明晰的德國工廠,每個人都恪守本分,做好自己的崗位,團隊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
▲One for all-All for one(《了不起的新朋友》)
●公德心:A ball for all
德國對公德心的教育是從孩子抓起的,為的就是培養“與社會和諧相處”“有公德”“能幫助他人”的人 在德國,除了家庭教育層面,還有社會教育層面的作用,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負一份責任,這個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,而是社會所有的孩子
在德國,你絕對看不到車輛橫沖直撞、、雜物占領走廊的情況,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會公德,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,努力不去打擾別人
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收拾得干干凈凈,到了下雪的時候,鄰里之間輪班掃雪,為大家開辟道路,仿佛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
而車輛上路后,見到行人總是提前減速,偶爾還會停下來,伸手示意讓行人先走
每個人自覺規劃好自己的疆界,相互之間都有100%的安全感
▲A ball for all(愛搗亂的瑞可)
●同情心:Sharing is fun
德國有很多繪本,里面出現的小動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,并不是完整健康的,他們中的很多,或多或少地有點問題或是殘疾,這種人物設定在國產繪本中是沒有的
而事實上在德國,老人摔倒一定會擁有人來幫忙,遇到殘疾人時,會擁有人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,遇到困難時,也一定會擁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
一個凌晨,下著雨,我一個人從柏林到海德堡,和當地的同學失去了聯系,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歲的老先生,給我傘,幫我找酒店,還默默地幫我付了房錢
如果問我德國繪本最特別之處、、或是最讓我贊賞之處是什么,我首先想到的,一定是這里面泛出的無差別的同情心
▲Sharing is fun!(《樹上的蘋果不見了!》)
此外,比如規則、比如堅持、比如見解獨立、比如嚴謹、比如禮儀、比如給予、比如擔當、比如自我認知,全都是這套書中每一本書的要點,也是德國家庭教育的各個要點
三、、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教育
網上經??吹健?span style="font-weight:bolder;"> 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”這種說法。 其實,德國不是沒有學前教育,德國人對“學”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,“學”的內容與我們不同。 德國當然也有幼兒園,幼兒園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課,當然了,這也是在德國“教育假”的支持下才得以實現
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,如何遵守交通規則,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,甚至會對他們進行如何做垃圾分類、、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
德國人認為,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,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、安全的情感關系是孩子人格完整、心智健全的基礎。
在德國人的心中,家庭的地位很高。 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有家庭日,父母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
他們陪孩子散步、、玩耍,一起騎著車去野外……而德國父母的陪伴并不只 是陪孩子玩,教孩子規則,教孩子整理房間,做力所能及的家務,全都是陪伴的一部分。 所以6歲的孩子就已經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了
“一個國家的繁榮,取決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,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,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。 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,真正的力量所在”。 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,對每個孩子而言,這段話同樣適用
精良的工業制造、尼采、黑格爾、倫琴、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、馬克思、首屈一指的現代醫療,愛因斯坦、歌德……德國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,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人多達102人
在德國人看來,品德、人格、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,而不是被訓導的,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,才能收獲獲得的果